2013年1月30日 星期三

今與昔


很多事情的改變都像是冷水煮青蛙,
聽多了,習慣了,大多會便宜行事。
甚至於會跳出來跟歷史抗衡。

這次來上海,不似前次那樣亢奮,
生活在當下,比前次更加了解這城市的脈動。
卻覺得許多東西都位移了,走味兒了。

九龍路


頭條糕,不糯了。
兩面黃,成廣炒麵。
蟹黃湯包,像破酥包。
蟹黃獅子頭,鮮味兒沒了。
四喜烤麩,竟然出現金針菇。
蔥油燜肉麵,蔥油味兒不見了。

松鼠黃魚被桂魚取代了。
臭豆腐被豪大雞排替代了。
四大金剛換成麥氏與肯氏早餐。
濃油赤醬褪色了後,沒人去計較本幫菜與海派菜的當口,
悄悄的,湘菜,川菜,東北菜,農家菜卻處處可見。
菜飯骨頭湯變成味千拉麵後,這城市便從裡到外被徹底更迭了。

趙家浜變大馬路,
董家渡成大堤防,
十六鋪為交通樞紐,
浦西一張床,被浦東一間房超越後,
夢花巷與文廟早就不敷記憶。
石庫門與弄堂敵不過公房後,
田子坊與新天地便成為鬼佬流連忘返的地方。
霞飛路易名後,淮海中路只剩下百貨天地,
佇在一旁的孫逸仙舊居與林公館,僅能望之興嘆。
思南公館與靜安別墅翻新後,
除了道路兩旁的法國梧桐外,剩下的只有小資氛圍罷了。
有誰還記得色戒中令人不寒而慄的『七十六號』,爾今安在否?

外白渡橋


記憶成歷史,傳統成禮數,
習俗成負擔,文化成重點。
可悲的,
這些可以用來考評社會變革的指標,
也可用來作為分辨城市整體進步與否。

無怪乎『舌尖上的中國』推出後,有這樣大的迴響,
感嘆的不只是菜餚的繽紛,
貪婪的不僅是味覺的豐富,
不捨的是那記憶中的故事,
心疼的是那薪傳裡的過往。

當『大江大海』自胸口流過後,
被溫暖的是什麼?記憶罷了!
這能量足以將藏在心底的月光寶盒重新開啓。

在『呼蘭河畔』『想我眷村的兄弟們』,
無他,心有慼慼焉而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