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9日 星期一

長江三鮮之『軟如綿的利刃』-魛魚

溶溶晴港漾春暉,蘆筍生時柳絮飛。
還有江南風物否,桃花流水鮆魚肥。
蘇軾《和文與可洋川園池三十首 寒蘆港》

           清蒸魛魚

東坡先生一生遊歷四方(其實是被貶),倒也開朗樂觀,四處嘗鮮。沒有他的文采,便幻化不出這樣多傳誦千古的詩句。在江南,不論是在杭州(浙江杭州),湖州(浙江吳興),徐州(江蘇徐州)或是揚州(江蘇揚州),處處都能見到他對當地的建設,也讓許多時令美食得以傳誦後世不已。跟著子瞻兄去遊玩,不怕沒酒、沒美食,沒風景、沒風騷。

魛魚,學名長頜鱭 (Coilia ectenes Jordan),又稱鮆魚,刀魚,刀鱭,鱭魚,毛鱭,鮤魚。頭大於身,體長而側扁,腹呈銀色,皮下多脂,因外形像似一把尖刀而得名。根據《山海經》所記載:其狀如囗而赤麟,其音如叱,食之不驕。李時珍《本草綱目》中記載:鱭生江湖中,常以三月始出。狀狹而長薄,細鱗白色,吻上有二硬須,鰓下有長鬣如麥芒;腹下有硬角,刺快利若刀。《爾雅翼》則寫道:鮆魚長頭而狹薄,其腹背如刀刃,故名刀魚。大者長尺餘,可以膾。

魛魚與河魨、鰣魚並稱為中國長江三鮮之一。不只是唐代大文人蘇軾喜歡魛魚,宋代大詩人陸游也喜食魛魚,但是第一次總是怕怕的。在早春之際,初次嘗鮮,心有忐忑,寫下《暮春》七絕,
辛夷海棠俱作塵,鮆魚蓴菜亦嚐新。
一聲布穀便無說,紅藥雖開不屬春。

人的舌尖在經過探險後,味道會隨著味覺神經,混合著視神經與嗅神經進入大腦,形成結晶產生記憶。第二次再遇到魛魚時,陸游一改先前忐忑之情。賞海棠、飲美酒、嚐魛魚、品蓴菜。在微醺暢意之餘,寫下七絕《花下小酌》,
柳色初深燕子回,猩紅千點海棠開。
鮆魚蓴菜隨宜具,也是花前一醉來。

今年清明前,初訪揚州,有幸嚐到魛魚,烹調是採簡單的清蒸法。久聞魛魚鱗細皮厚,具微香。拾起長箸,連同魚鱗與魚肉,一口送入,只覺脣齒之間散發著一股微微的香味。口感魚鱗細緻,骨酥肉爛。口中除了鮮甜的滋味外,還多了一種濃得化不開的油香。這是混合著河鮮、火腿與雞油風味的脂溶性香氣味道,只有新鮮多油脂的表皮組織,早已蘊含藻類芬芳的氣味,再融入陳年的火腿陳香與雞油的甜香後,才能散發出來的獨特香氣。喝一口碧螺春,再下一箸。食畢,往椅背上一靠,撫摸著微凸的肚皮,足矣。由於這個時節魛魚的魚刺尚未長硬,稱為「軟如綿」。雖然多刺,但並未達到礙口的地步。清明後,這魚刺便成為「硬如鐵」,因此價格也隨之下滑。席間,食貨們提供另一種吃法。在上桌前,將魛魚肉先行抖落,賸下的魚骨再裹薄粉油炸,謂之「油炸魛魚骨」,堪稱一絕。可惜,時間倉促,未能嘗試。旅行中有時產生些許的遺憾,會是轉化成重遊該地的重要動機,無礙。

由於魛魚的美味卻多刺,逼著饕餮們無法強行使之就範,變發明許多整治他們的方法。其中,最著名的便是魛魚麵。清代,倪繩中在《南匯縣竹枝詞》中寫道,
春三刀鱭燉鮮湯,不用煎熬異品嚐。
一種作餅宜搗爛,拌和菜韭味鮮香。

直指與魛魚短兵相接,礙事。魛魚雖然多刺但無礙老饕們,用時間換空間,燉湯嚐鮮尤佳,而且省去跟耳鼻喉科醫師建立感情的風險。魛魚麵數上海福州路上『老半齋』最佳,幾次造訪這老店,都只求得一碗雪菜肴肉煨麵解饞。「不時不食」,幾次訪滬都在仲夏,不然便是嚴冬。特待來年煙花起舞,柳綠桃紅之際,再探上海福州路。扯起嗓門,『服務員,魛魚麵一碗,寬湯』,這才對得起自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