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3日 星期日

蚵仔煎

海蠣去殼,將太白粉或番薯粉加水製成芡水使之聚合,再加上一個新鮮的雞蛋或鴨蛋,在極厚重的鐵鍋上,用豬油煎至兩面金黃,趁熱上桌,佐以魚露或甜醬。這種小吃,廣東潮汕地區稱為蠔烙,臺灣則稱為蚵仔煎。


這種在臺灣每個夜市,小吃攤不可或缺的美食,究竟從發源何處?眾說紛紜。
是脫胎於福建的『蠣餅』?或是潮汕地區的『蠔烙』?
還是,鄭成功在攻打熱蘭遮城時,因糧食短缺,發明出『煎䭔』,進而演化?
或是,鹿港郭經在日本海軍退役後,在天后宮廣場自行研發的?

據朱振蕃的考據,蚵仔煎源自于南北朝的『䭔』(讀堆),演化自福建的蠣餅。䭔(又稱『䭔餅』、『䭔拍』),是一種古老吃食。做法是用麵粉糅成麵團,做成圓形,包餡,經蒸、煎、烤製而成的餅類食品。以籠蒸者稱『蒸䭔』(肉圓?),以油煎者稱『油䭔』(餡餅?),以火炙者則稱『焦䭔』(胡椒餅?)。而今盛行嶺南的『煎堆』,應該是䭔的進化版。但是,蠣餅(即我們俗稱的『蚵嗲』),則是用大豆與米漿包裹鮮蚵與豬肉為餡料,經油炸而成。至此,我卻覺得朱兄的說法有些弔詭。第一,䭔的外形與蚵仔煎不同。第二,這些『䭔』們,也未曾失傳,仍保留在我們的生活中。第三,蠔烙的做法較近於蚵仔煎,蠣餅則大不相同。

因此,我倒覺得蚵仔煎在臺灣應該是採用潮汕地區的蠔烙基礎,參考了日本大阪燒的做法,而在鹿港地區因牡蠣的養殖得地利之便。這些因素共同融合,並成就了這國民美食。

鹿港的蚵仔煎,蚵多的會讓你覺得不知所措,驚呼連連。
臺南的蚵仔煎,加了豆芽與肉臊,吃得出古早味。
廣東汕頭的蠔烙,用的是鴨蛋,可以嚐出海陸交融的鮮甜。
臺北寧夏夜市的蚵仔煎,下次去試試。不加粉,只用蛋。
暫時忘記膽固醇,再加一顆,是為雙蛋清煎。

在臺灣,環島一周,不管海邊或山城,都有蚵仔煎。

今晚來盤蚵仔煎,再加一碗蚵仔仁湯。


有沒有覺得幸福滿滿?

2013年11月1日 星期五

滷肉飯

滷肉飯(臺北廣州街;左)與肉臊飯(臺南開元路;右)


『煎醢加以陸稻上,沃之以膏,曰淳熬。』《禮記.內則》
—  謂以陸地稻米,熟之為飯,煎醢使熬,加於飯上,恐其味薄,更沃之以膏,使味相湛漬,曰淳熬

以上這段文字,這應該是歷史上對滷肉飯最早的記載.
臺南住久了,會不知不覺把以前臺北叫習慣的『滷肉飯』改為『肉臊飯』。
海安路上,一碗肉臊飯,加上一碗丸子湯。
簡單實惠,還有濃濃的臺灣味。不知解決多少次,清晨起床時不知何處覓食的困擾。

臺灣島南北約 385 公里,口味卻有著很大的差異。北鹹南甜。北部的口味略偏鹹味,中部略偏醬味,南部因為產糖,味道略甜。到了高雄,鹹味又略重過臺南。東部則接近臺北,但卻融入了原住民的一些特色。

這點從滷肉飯便可以吃出端倪。
臺北的滷肉飯,油香中伴著濃鬱的紅蔥酥與五香粉的味道。
臺中的滷肉飯,五香味中隱藏著釀造過後的成熟口感。
臺南的肉臊飯,濃鬱的醬香中,熱情地散發出蔗糖與油脂轉化後的甜味。
高雄的滷肉飯,豪邁地加入大塊五花肉,展現出熱帶地區的豪情。
臺東的滷肉飯,則含蓄的夾帶著『馬告』所帶來舌尖上的跳躍。

一個外出返鄉的遊子,坐在熟悉的小吃攤前,一碗滷肉飯絕對將你的鄉愁燙的平平的。這時不管是搭配肉羹,魷魚羹,瓜子肉,魚丸湯,貢丸湯 .......... 絕對比吃八仙果還要快樂。

明早起床後,到廟口。不管你是在雞籠,還是打狗,暫時看不見心中恐懼的肥豬肉。勇敢地跟店家喊上一句:『魯罵蹦機瓦』。(滷肉飯一碗)
這時候不要理會米其林的『魯』肉飯是源自山東,也不要去理會這些阿毛仔討論的,要不要加洋蔥。也不要介入鄉民們在意的,有肉塊時與沒肉塊時的分類名稱。

眼睛看著潔白飯粒伴著金黃色的油光,聞著撲鼻而來的醬香,動手撒上少許白胡椒粉,用筷子將他們充分攪拌。稍微停一下,讓陸稻與煎醢做最後一次的交流。不要太秀氣,大口扒入口中,深深吸一口氣,感受在鼻腔中的五香味,讓舌頭上負責甜味的味蕾興奮起來,啟動你的顳頷關節。

人生至此,夫復何求!



*「八珍,謂淳熬、淳毋、炮豚、炮牂、擣珍、漬、敖、肝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