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饢』
有些食物的外形,頗有共通處。
如果要歪批歷史,那可一發不可收拾。
意大利麵有一種 angel hair,
這跟中國的麵條、臺灣的麵線有差嗎? 話說: 馬可波羅當年返鄉時,偷偷拽了一把麵條回家, 路上風吹日曬,麵條變的堅硬無比。 一路顛簸,回到義大利後,依樣畫葫蘆, 寬水下麵,不料卻心急壞事。 又偷學隔壁家老王炒麵, 爐火不旺,無法翻炒,搞得四不像。 最後,麵沒煮熟還帶芯,外面糊哩粑唧的。 勉強吃一口,咦 ............ 突然間腦中出現臭豆腐的味道, 順手投入數塊 blue cheese, 歪打正著,便成了義大利麵的祖師爺。 這是他在中原幹的壞事。 再則: 途經新疆,故計重施。 隨手幹了兩塊饢,往兜裡放。 經過昨天失敗的炒麵, 人疲體乏,想找東西果腹, 看到牆上衣服兜裡露出的饢, 便把昨天剩下的炒麵往上一擱, 投入火上,當麵包烤起來。 此時,餅香伴着醬香竄入馬兄的七竅中, 頓時了卻思念大元的念頭。 不料,馬爸正好返家, 聞到陣陣香味,劈頭就問,你在搞啥玩意? 此刻,馬兄正在劈柴,想烤剩下的一張饢。 由於剛返回意大利,腦筋還沒將中文轉成意大利文, 下意識回了馬爸一句:劈柴。 於是,饢填上餡料,在柴火上烤,便成為流行的 pizza。 馬爸、馬兄今晚不要向我托夢。 以上故事,如有雷同,純屬虛構。 ------------------------ 『饢』(ㄋㄤˊ;náng),源於波斯語,流行在阿拉伯半島、土耳其、中亞細亞各國。作法為用小麥或玉米磨粉製麵經烤製後的圓餅[pancake of wheat or corn flour],為維吾爾、哈薩克、柯爾克孜等族的主要食物之一。維吾爾族原先把饢稱為「艾買克」,直到伊斯蘭教傳入新疆後,才改叫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